陆游,一直以来都以大诗人、爱国者的形象示之于人。一首《示儿》“死去元知万事空,但悲不见九州同。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”家喻户晓。千百年来,诗中陆游的爱国热忱和希望恢复中原的志向,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,又让多少人为之感动不已。
陆游历官高宗、孝宗、光宗、宁宗四朝,在朝为官30余年。虽然历经宦海沉浮,屡遭排挤、仕途不顺,但陆游一生坚持主张兴兵收复北方,恢复大宋朝的河山故土,也曾屡屡上书南宋朝廷阐述主张。
诗词陆游是我们熟悉的一面,而编修国史、著史立言则是陆游不大为人熟知的另一面,但同样建树很高、成就斐然。1202年,陆游奉诏入朝担任同修国史、实录院同修撰的职务,负责主持孝宗、光宗《两朝实录》和《三朝史》,一年之后完成了任务并致仕退休。
但陆游在史学方面的最大成就,却并非来自于奉诏为官家修史书,而是在此之前陆游私人撰述的一部特殊的史书《南唐书》。明代的毛晋在评价马令、胡恢、陆游的三个版本的《南唐书》时,就对陆游版推崇备至,称其“独遒迈,得史迁家法”,意思就是陆游深得司马迁写《史记》的笔法。
但对于千年之后的我辈普通人来说,透过这部《南唐书》,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的是陆游在其中倾注的热忱,以及他希望通过著书来表达出偏安一隅终究亡国的道理,也仿佛能窥见当时的南宋朝廷当政者对此充耳不闻、不屑一顾的那种神态。
展开剩余90%陆游
【一】偏安的南宋与偏安的南唐,外有强敌、内无斗志,何其相似的处境① 从宋高宗开始,南宋就种下了偏安的基因
1127年,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向北方苦寒之地,之前曾奉命前往金国议和的康王赵构因为宗泽的劝阻而躲过一劫,并因此而改变了人生命运。
宗泽等人拥戴赵构在河南商丘继承宋王朝的帝位,是为宋高宗。宗泽、李纲等大臣虽然主张还都开封,宋高宗面对金兵的步步紧逼,基本上已经失去了抵抗意志,更别说恢复河山这样的进取行动了。
在商丘、扬州、镇江、建康、绍兴、台州、温州等多地辗转停留几年之后,宋高宗才最终在东南重镇杭州安定下来。杭州名义上虽为临时行在,但终南宋一朝皇帝也没有离开过这里。
由高宗初年就承袭下来的偏安基因,似乎在历任南宋皇帝的血液中生根发芽了。偶尔有一个像宋孝宗赵昚那样,想起来振作一下来个“隆兴北伐”,也不过是昙花一现,最终也只能回到议和的谈判桌上,继续纳贡称臣。
隆兴和议之后,南宋与金国之间总体上波澜不惊,两国也基本上一同走向了安逸糜烂的结局,面对即将兴起的蒙古人,都显得没有招架之功,更别说还手之力。
富庶繁华的江南最容易消磨人的斗志,朝廷如此,大部分的臣民也是如此,正所谓“暖风熏得游人醉,直把杭州作汴州”了。
偏安的南宋
② 北方政权虎视眈眈之下,南唐不得不选择了完全偏安一隅
南唐政权脱胎于唐末的杨吴政权,在地域规模上跟南宋没法相提并论。但在立国政策上,却惊人的相似。也难怪陆游会选择用南唐的历史,来警示南宋君臣。
南唐开国之君李昪,与其养父徐温一道,先后作为权臣掌握杨吴政权30年之久,以一种逐渐渗透和攫取的方式改朝换代,总体上没有太多的流血和冲突。
南唐的得国过程,加上南唐相对北方政权偏弱的国力,都让堪称有雄才的李昪,很难有立即兴兵北上的意愿。但李昪大兴文教、与民休息、集聚实力,也曾经交代继任的中主李璟,在兵强马壮之时、北方动乱之际北伐中原,可见还是有北上之志的。
只可惜,李璟在国力最强之时选择了与父亲李昪不同的策略,陷入南方的楚、闽战场,虚耗国力而错过良机。
在北方历经后晋、后汉、后周、北宋四朝并越来越强悍的过程中,南唐却在党争之中蹉跎了岁月。先丢东都、失淮南,再降规格、称国主,一步一步走向亡国的结局。
南唐三任皇帝三十九年的国祚,大部分时间都活在北方政权的阴影之下,在这一点上更是与陆游所处的南宋何其相似。而最终三代而亡的结局,似乎也预示着南宋在金国铁蹄下的命运。
偏安的南唐
【二】为了唤醒装睡的南宋朝廷,人微言轻的陆游选择编著《南唐书》①坚持主战立场、矢志恢复中原的陆游,始终与昏昏欲睡的南宋朝廷格格不入
虽然宋高宗的偏安基因在南宋朝廷深深地扎了根,江南富饶美丽的安逸生活也消磨了大多数人的意志,但终究还是有那么一些人,他们对金人蹂躏大宋河山和凌辱大宋子民的往事历历在目,不甘心接受纳贡称臣的屈辱,梦想着有朝一日朝廷大军能够收复故都、光复河山。
陆游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,他出生在北宋末年的开封城,成长于南宋初期。他也跟其他南渡宋人一样,亲身经历了金兵南下带来的流离伤痛,诗句“少小遇丧乱,妄意忧元元。忍饥卧空山,着书十万言。贼亮负函贷,江北烟尘昏。”记录下了幼年时陆游所感受到的兵荒马乱、流离丧乱。
对于陆游来说,兴兵北伐既是光复故土,也是恢复自己的家园。因此,终其一生,心中也难以放下北进中原的梦想。在这一点上,和他成为忘年交的辛弃疾,也有着同样的心境和信念。
陆游坚决主战的立场,和蝇营狗苟的南宋朝廷始终相悖,因此他在仕途上也很不顺利。
1163年,张浚主持隆兴北伐时,陆游曾上书但未受重视。之后隆兴和议已经确定的情况下,又上书朝廷谈论定都建康,也因不合时宜且议论大臣而触怒孝宗。
1171年,陆游接到宣抚川陕的王炎邀请,前往军中担任幕僚,并替王炎代拟进取中原的策略。陆游提出从陇右取关中、再由关中进中原的路线和步骤,同时提出“积粟练兵”和稳守出击的方法。
但这一策略毫不意外地遭南宋到朝廷否决,王炎也被调职回京,陆游匆匆地结束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段军旅生涯。
此时的陆游,已经年届五十,进入了人生阅历和思想成熟的阶段,对于南宋朝廷上下沉迷于纳贡称臣、不思进取的状态也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陆游
②陆游期望用《南唐书》借古喻今,点醒不思进取的南宋朝廷
陆游看到了南宋朝廷上下昏昏欲睡的状态,但他显然不会就此甘于接受这样的现实,他仍然要奋起疾呼,用自己的方式来唤起哪怕一点点的清醒和上进,也足以安慰他的一片赤诚。
而著书立说可能是最适合也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方式,尤其是编著一部史书,把近在眼前的前朝旧事作为前车之鉴,将自己的认识和思想诉诸笔端,就更能引发时人的共鸣从而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。
陆游选择了与此时的南宋处境相似的南唐作为对象,在前人已有的著作基础上重新补正和梳理它的历史,形成新的《南唐书》。以此来向朝廷和时人表达他借古喻今的目的,传递他关于南宋应当如何面对北方金国的想法。
而陆游恰好又有着著史的家学渊源,山阴陆氏“谙熟旧典,精于考证”的家风对其影响很深。而陆游的父亲陆宰作为北宋末年著名的藏书家和爱国者,更是给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刻的爱国影响。这对于陆游立志编著《南唐书》和写好《南唐书》,都有着直接的关系。
陆游《南唐书》
【三】一部与众不同的《南唐书》,倾注了陆放翁满腔爱国热忱和满腹经世思想① 陆游《南唐书》与其他南唐史籍相比,立场独树一帜
在陆游之前,关于南唐历史的著述,已经相当丰富。专门记载南唐的有《江南录》、《江南别录》、《钓矶立谈》、《江南野史》、《江南余载》、《南唐近事》、《江表志》以及胡恢、马令两家的《南唐书》等,部分记载南唐的包括《旧五代史》、《新五代史》、《资治通鉴》、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、《九国志》、《十国纪年》等。
因此对于陆游而言,已有的南唐史书只是一堆史料的堆砌,他们可以提供材料却不能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史籍都是在北宋年间修成的,在所谓正统史学观的左右之下,他们的都是站在北宋的立场上把南唐视为篡逆和僭越。
因此,怀着借古喻今目的的陆游,在面对南唐的时候,就不可能再像前人一样采取传统的正统观念,以一种鄙夷或贬抑的立场去描述南唐的历史。
恰恰相反,陆游将南唐视为正统,以“我”来指代南唐,表达出陆游与南唐一体的立场。比如在李昪接受禅位称帝时,陆游就写到“昇元元年冬十月,吴帝禅位于我”。
这样的做法,无非是为了鼓舞南宋臣民,让他们意识到即便南宋现在偏安江左,不再身居中原,也仍然是正统王朝。身为正统,还要心怀天下,有志于恢复中原。
马令《南唐书》
②用南唐仁人志士的爱国热忱,来感染行将麻木的南宋臣民
南唐后期,北方强大的后周、北宋等先后南下以图一统天下,偏处江淮的南唐成为他们眼中最主要的敌人和最大快的肥肉,几乎时刻都在朝不保夕的状态中徘徊。
面对此情此景,虽然南唐君主李璟、李煜表现得差强人意,一幅懦弱投降派的形象。但在抵御北方侵略的最前线,却仍然涌现出了不少仁人志士,他们的行为和气节感动了陆游,也通过陆游的书写感动了我们。而其中最为典型的,则包括皇甫晖、刘仁赡、胡则、张彦卿、孙忌、陈乔等等将领。
皇甫晖,原为后唐和后晋将领,契丹南下攻灭后晋时,率部南下投降南唐。后以奉化节度使、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镇守江州(今安徽九江),扼守长江上游的关键节点。956年,柴荣、赵匡胤等率军进攻淮南,皇甫晖率军前往应敌,被赵匡胤在滁州城外砍伤脑袋而俘虏,最后拒绝治伤而死亡。
刘仁瞻则是南唐的宿将重臣,累官至清淮节度使,镇守南唐与后周最前线的寿州。在后周世宗南下攻取淮南的系列战争中,坚守寿州城直到最后一刻,最终因为外援断绝、一病不起,而被手下监军挟持投降,随即不治而亡。而他的部将胡则跟随其多年,深受刘仁赡爱国情怀影响,誓死不降。
这些忠臣义士在国家危难、政权危急的时候,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,继续守卫自己的家国,体现出了忠君爱国的情操。
陆游在《南唐书》中,详细描写并推崇这些仁人志士的行为,并记录当时人们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肯定和敬仰之情,也是借此表达自己的对他们的钦佩,并将这种感情传递给南宋军民,鼓励他们的志气。
刘仁瞻
③总结南唐灭亡的经验教训,用以匡正南宋朝廷的沉迷享乐和忠奸不分
南唐在面对北方的后周和北宋时,显得如此的不堪一击和过于脆弱,也不得不让陆游联想到自己所处的南宋。要如何吸取南唐教训,给南宋敲敲警钟呢?
皇帝和南唐朝廷的功过得失,无疑是最直接、最有效的表现方式。总的来说,在陆游看来南唐三任君主,先主李昪开国励精图治,中主李璟长期所用非人,后主李煜则太好佛道、荒废政事。
李昪起自寒微、生于民间,了解臣民希望过上平和安定的日子。因此,在位期间“兵不妄动”、与民休息,加之性情节俭不兴土木,使得南唐境内短时间实现了物阜民丰的景象,“有古贤主之风焉”。但陆游也没有为李昪粉饰错误,在书中特意借李昪自己之口,批评他为求长生而服用金石之药,最终导致中毒身亡的事实。
对于李璟,陆游虽认为他最大问题就是“寄任多非其人”,意即手下文臣武将没有用好,不能知人善任。但他也肯定李璟本人的人品,说他宽厚仁慈善待兄弟、恭敬孝顺侍奉先主,也能爱惜臣民,“裕然有人之度”有人君度量。
同时,陆游还认为,李璟兴兵攻打楚闽本来没有过错,这样可以一统南方然后与北方形成对垒之势,再寻机北上也是另一种进取策略。而导致南唐实力虚耗失去北上机会的责任,主要在于任用的将领不堪大用。
后主李煜最为陆游所批评的,是“好浮屠,崇塔庙”,即沉迷佛事、大兴土木耗费钱财修建寺庙殿宇,并因此将政事逐渐荒废。但同时肯定李煜保全江淮和南唐百姓,认为他和李璟一样是个宽厚仁慈的君主。
投降的李后主郁郁寡欢
结语陆游作为中国古代少有的高产诗人,为人所熟知和推崇。但以他“下马草军书,上马击狂胡”的志向,以及忠君爱国、坚决主张北伐的立场上来看,我们似乎可以臆测一下,在他自己的心目中一部《南唐书》可能比起那9000多首诗歌更重要。因为这部书中,融入了他关心国家命运的热忱之心,也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道德学问。
尽管陆游极力想要借《南唐书》中的形势分析和人物褒贬,来达到惊醒时人、规劝朝廷的作用,但由于他不能免俗地为君王讳,而把南唐亡国的过错过多地推给了臣下,以及他长期徘徊在官场中下层缺乏话语权的现实,这部书所能产生的效果与陆游自己的期望实际上有着不小的差距,而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也只能一直在陆游心中挥之不去。
发布于:山东省股票十大杠杆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